写在前面的话——
依奇克里克(维语意为:野羊出没的地方),位于南疆库车县东北余公里处的天山脚下。年,这里建成新中国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首个油田。然而29年后的年,依奇克里克由于石油资源枯竭,从而成为我国首个废弃的油田。年12月,在同一地区石油钻勘获得新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沉寂了20余载后,重获新生。
少年时代的我,曾跟随父母在在依奇克里克油田生活了2年。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故地重游,探访这个梦中萦绕的地方……
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有小城库车,古称龟兹国。这里是《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时经过的地方,大名——“女儿国”。这里也是亚欧大陆通道上的重镇,古丝绸之路的明珠。
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使用石油。唐史记载:龟兹西北大山中有黑色液体从地下涌出,汇流成川,人们用它点灯。
千百年后,人们又开始了寻找“黑金”的脚步。年夏天,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南麓绵延百余公里的群峰之上,不断有飞机穿行盘旋——这是中苏联合石油勘探公司在进行航空大地测量。
当地维族百姓笑吟吟地对着天空比划,虔诚地祈祷这些吉祥的"铁鸟"真能找到金贵的“洋油”。
数千米深的地层下,储藏石油的地质构造,与地面上的行*区划分并没有关联。但是,如果真要从地面上的行*区划分上说,那么现今*的拜城、库车、轮台三县的地质构造,就象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铁锅。
而库车,就处在铁锅的底部——数千米地下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贮藏着滚滚石油。
大早,我们的车子驶出库车县城,向着百多公里外的依奇克里克急驶。天地间清晰一片,漆黑的公路就象一条黑色的绸带,笔直地铺向远远的天际......
路边,不时闪过峰火台,提醒着我们:这儿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从来都是境外势力渗透,当地*府守*反击,因而战火不断的地方。
1个多小时后,我们的车子开始进入天山深处。车窗外,时时有各种路标闪过——
远处,天山脚下,便是联通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南疆铁路。我们经过时,正好有一列绿皮客车轰轰烈烈地快速通过。
我们由于是第一次到依奇克里克,误进了一个小镇。向村民打探,才知道我们已经走过了三四公里,得折回头,寻找一条通往天山深处的大河坝,然后再逆着河道而上,最后才能到达依奇克里克。
我们的运气还不错,不多会儿便找到了一条标注着“迪那2”的公路——这是油田专线,只能小车通过。
瞧——前方路边的高大路标。东塘河油田和牙哈作业区都属于塔里木油田。我们要去的方向,是左边的东塘河油田。
依奇克里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原因,不是这里野山羊众多,而是它拥有宝贝的石油。和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发的第一座油田。
史载:年10月初,依奇克里克1号井喷油,此后吸引无数寻油人而来,并在这里建成塔里木盆地第一个石油基地。
然而,依奇克里克却难以承载中国人的厚望,她只能如娇美的昙花一样,在带给人们刹那的光辉灿烂后就倏然香消玉殒,最终让石油人不得不忍痛与之作别。
长期以来,她就象一个遗弃儿,独自坚守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梦境里的依奇克里克,现在究竟怎么样了?这里是否还有当年风华容颜的遗存?
所有疑问,成了我和同事们共有的诱惑,吸引着我们不辞一路曲折和颠簸,想尽快与它她会面,一睹其现在的容颜。
然而,当我们的车子开到这条大深沟前时,再次迷路了。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一个维族汉子赶着牛群走过来。我们比划着问依奇克里克怎么走。
多亏“依奇克里克”是句维语,这汉子终于听懂了我们的意图。他指了指伸向山内的这条大深沟,用生硬的汉语说:“依奇克里克嘛?就这个样子直直地走——那边远远滴地方,就到啦!”
于是,我们重又上车,继续沿着蜿蜒在戈壁滩上的便道向天山腹地行进。两侧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便道被车辆辗压的很深,这是一条常有载重车辆行走的道路。
在这荒野山地,不用想就知道这是石油人留下的杰作——我对司机说:放心地往前开吧。
车辆在布满戈壁石的大深沟内颠簸着,两边丘陵也渐渐变成彩色的山峦。这种地形会令任何一个内地来的,为之大开眼界。
我们的车子又行驶的了几十分钟,当汽车总算摆脱深凹的河谷,爬上高岸。顿时,我们被眼前展现的一幕震惊了——
人迹罕至的彩色群山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河谷,河谷之中密麻麻散布着大片蜂窝状东西。定睛细瞧:原来竟然是河谷里分布着几百间废弃房屋的残垣断壁。这些废弃的房屋,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远处魏魏雪山和连绵彩色山峦的衬托下,像大地震后的遗迹,又像大火焚毁的集镇,还像影片里被外星人劫掠过的村庄......萧瑟而荒凉,令人极感恐怖。
这就是依奇克里克油田——新中国第一个废弃的石油开发基地。
朝阳的辉照里,远处裸露的山体奇诡怪异,莽莽的群峰山岚迷朦。天山南麓渺远的无人区域,仿佛弥漫着壮烈,凝滞着悲沧,默默叙说着悠远和苍凉。
第一眼望见它,我就被它刻骨的苍凉打懵了,我就知道此生再也不会忘记它了。
这就是依奇克里克。这就是一座倾圮的、默默隐身于天山深处的报废石油城。
按地理方位算,它处于轮台和库车两地之间,正是岑参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地方。
车子驶下高岗,进入油区。路边,迎面出现了一座5米多高的墓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样:“为找油而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依然屹立的纪念碑,见证了依奇克里克曾经忙碌、热闹的石油会战场面。
这里,曾经是一处振奋人心的山野,有过激情喷发的喧闹,有过发现和创造的辉煌。这里的叠峦沟壑,在岁月演进和萧萧风尘里,曾经矗立起塔里木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而今,依奇克里克油田被废弃三十多年了。往昔的岁月悠悠远去,只有山脉的雄浑长存至今……
一孔孔遭尽风吹雨打的黑窗洞,像盲人忧郁而深思的眼窝。漏斗状的旋风尖啸着掠过我身旁,掠过街巷,奔向远方......
就像一个不安的灵*,在向我倾诉着这片石油前辈居住生息的地方。
我喟叹满怀。
凭着儿时的记忆,我知道:这里的冬天雪有半人深;夏天硕大的蚊子能钻透衣服咬人。人们一年四季都脱不下棉袄,汽车半个月来一趟,运来物资,再拉走一车车原油。当时一封信要走几个月、新婚的人两年才探一次家。
山谷的夜黑沉,只有野狼的嗥叫在寒风中远游。那时,这里与外界是隔绝的。后来,有了一只小半导体,每晚几百人围着这小玩意听,把声音放到最大,大到好像一条街都能听到,才不那么孤寂了……
依奇克里克的规模真不小——有大操场,戏台,小学校,成排的泥坯房;宽的街巷,虽大多已坍塌,却不难见出一个完整的社区形态。
依奇克里克地处天山南麓,气候恶劣,这个地方两边都是山,中间只有一条千米宽的干枯河道。寸草不生的红色地貌区,秃山上布满狰狞的砾石。
油田矿区地处海拔多米的深山,空气稀薄缺氧。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万里无云的蓝天,顷刻之间便会突然下起冰雹和暴雨。山洪说来就来,滚滚浊流倾泻在干涸的河沟里,立即成为惊涛骇浪的河流,冲毁沿途遇到的一切……
油田刚开发时,工人们都是吃食堂,后来随矿家属来的多了,油田生活科就搞了小卖部,盐酱油和蔬菜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库车用汽车拉来。蔬菜就是白菜、萝卜、土豆,购买时也很独特:一人一铁锹。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排队者都能买到菜。
后来,有人从库车的巴扎上(集市)买几只母鸡回来,养鸡下蛋,再后来又孵小鸡。工人们原本缺肉少蛋的餐桌上,也开始见到鸡肉和西红柿炒鸡蛋了,这些美味佳肴给当时的石油人多大的欣慰啊!
年10月9日,这是记载在依奇克里克历史上的日子。在国庆9周年之际,依奇克里克1号井喷出了滚滚原油,这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史上取得的第一次历史性突破。
从此,沉睡了千年的塔里木盆地,被勇敢的石油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这里曾是油田的中心地带——广场虽小,却是全矿职工、家属的休闲之处。那时每个月能放映一场露天电影,职工、家属们都坐在广场上看电影。
到了冬天,一到放电影时,大雪天里人们都身穿老羊皮大衣、脚穿着毡筒靴依旧站在广场上看电影,那样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被一堵土坯砌的大照壁吸引,旁边还有戏台和操场。照壁上的宣传画早已剥落,剩下一行语录独对风雨,那就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这个二层楼,是依奇克里克油田以前的招待所。现在有塔指沙漠运输公司的一个泥浆站,平时有十来个人员值班。
当年,由于油田矿区地处深山,没有好玩的去处。孩子们放学后就去爬山,日复一日,竟然在山上踩出一条人行小道来。后来大人也向孩子们学习,油矿还组织过几次职工登山竞赛。
透过这个巨大的洞口,可以瞧见远处的荒废的房屋,眼下的景象好像炊烟刚刚散尽,主人才离开不久似的。
这就是依奇克里克废油城,给予我的第一印象......
当年,坐货车从依奇克里克到外面购买生活物或办事,需要颠簸五个多小时。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产生出一种身心被深深的震撼;继而,便会生发出敬仰石油先辈那种“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精神。
依奇克里克是个小油田,储量有限,随着开发生产,场导致油田地下含水不断上升。到年,全油田口油井中已有88%,即口井报废。整个油田已失去工业开采价值。
~年,依奇克里克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5.79万吨,共打井口。最高年投产井数为年的口,最高年产原油8.62万吨。
年,依奇克里克油田生产终止,生产设备陆续拆除,剩余的房产等无偿移交给了当地*府。油田职工携家带口,怀着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他们的家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诗意和激情的年代,物质的匮乏和生活底色的冷峻,更凸显出人们饱满的热情。
曾经的闺房是哪间?青涩的年华也成追忆!只有那毛主席语录,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
廊桥遗梦!物是人非!
依奇克里克作为南疆第一个投入开发的油田,确认了南疆地下有丰富油藏的事实,成为了南疆地区后来石油勘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块基石。
依奇克里油田对南疆的工农业建设和国防建设都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当时正赶上中印自卫反击战,*队急需要油。
依奇克里油田全面废弃两年后,国家从各地调集2万名石油员工,成立中石油塔里木分公司,开始大规模开发塔里木油田。
年代中期,中石油投入10多亿元重新勘探依矿矿区,但最终在年再次撤出。依奇克里油田两次被放弃,只有一个原因—这里油源有限,地质条件过于复杂,开采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在整个*,独山子油矿是最早开发的油田,发现于解放前;继之是北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于年。而依奇克里克则是南疆最早发现的油田,从五十年代到“文革”结束,这里聚集过近万名石油健儿。
依奇克里克是一所严酷的学校,培育了第一代*石油人,教会他们从地壳深处钻油,锻造其顽铁般的筋骨,磨炼其与恶劣环境周旋的能力。
历年来,先后从依奇克里克走出去的石油人,遍布全国各地:湖北的江汉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东北的大庆油田......
依奇克里克的出名,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健人沟”——*石油人的秘密好像全汇集在这儿了。健人沟是一条非常普通的沟,沟底是鹅卵石,沟壁陡峭,无法攀援。
年8月18日,时任*塔里木石油地质大队队长的戴健和队员李越人外出工作时,在这里遭遇特大山洪,不幸以身殉职。同一天遇难的还有另一支石油地质队的员工李乃君、杨秀龙。
戴健、李越人、李乃*、杨秀龙4人牺牲时,最大的戴健24岁,最小的杨秀龙只有19岁。
戴健,湖南长沙人。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分配到*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工作后,她主动到野外地质队工作,成为石油地质勘探队女队长。年8月18日,戴健带着李越人和张怡荣两名队友,在依奇克里克深山里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接近中午时分,山里突然下起大雨,狂暴的山洪顺山沟直泻而来。片刻功夫,洪水就没到了齐腰深。然而,深沟两侧都是陡峭崖壁,无法攀登脱险,暴雨和浊浪将她们冲走了......
几天后,戴健和李越人的遗体被找到。戴健手里还紧紧攥着勘探资料包,下葬时,手指都掰不开。同一天,在别处遇难的还有李乃君,杨秀龙,周正淦三人。
当年9月,塔里木矿务局*委授予戴健等人“革命烈士”称号,命名戴健、李越人牺牲的山沟为“健人沟”。戴健和李越人牺牲两个月后,依奇克里克第一口井喷出了工业油流。这是对逝者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
年10月,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立此碑纪念。
照片上,戴健微笑着站在一片花树前。戴健作为一个少女,还没来得及品尝爱情的酒浆;作为一个女性,还没有哺育可爱的婴儿,就被洪流吞噬了。依奇克里克,看见了这一切,却没办法救她。
如今,我来到这里,红色的山脊逶迤着,周围静得吓人,只有风儿呼喊着说着。
据我父亲讲,当年他在这里打井时,也经历过山洪。当时钻井队对安全生产很重视,在十几公里外的山顶上,布设人工瞭望哨。那天下午3点多,瞭望哨报告,山沟上游下暴雨,已经形成洪锋。
闻讯,钻井队长赶紧通知人员和车辆撤到安全地点。仅仅只过了十几分钟,就听到山谷里传来轰隆降的巨大声音——浑浊的山洪卷起山沟里所有的物品,装满公斤饮用水的沉重水桶,一下就漂了起来,在水面上漂荡翻滚着向下游而去。
那次洪水,设备损失惨重,有的设备是在下游50多公里处找到的。
年8月19日,是戴健、李越人、李乃君、杨秀龙、周正淦5位同志遇山洪暴发牺牲的次日。石油大*开始了向依奇克里克的夺油宣战,石油工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硬是把钻具和设备从千里之外的北疆运到了施工现场。
大伙儿在缺肉食、缺蔬菜、喝凉水、咸菜就馍馍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工作,仅用50多天便取得了成果。年10月9日夜间,1号井喷出石油,滚滚原油顺着低洼地流向烈士牺牲的地方——那是在向烈士们致敬!
石油这种与人类命运攸关的珍贵燃料,总爱跟人类捉迷藏,她不是遁入莽原和海洋的底下,就是潜进无垠的沙漠......我们的石油工人,为寻找地下石油,甘作现代的游牧人。
断壁残垣见证了石油城曾经的辉煌,石油地质勘探队伍正在紧张施工,他们将燃起依奇克里克新的希望。
近年来,伴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不断发现油田,石油地质家们重又将目光投向废弃了几十年的依奇克里克地区,布设了向更深地层挺进的探井。
这就是正在打钻超深井的井架,耸立在依奇克里克废墟的近旁。井架顶头红旗猎猎,沉重的钻机声震荡山谷。
新开的几口超深探井,令人欣喜地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虽然出油不甚理想,却预示依奇克里克地层的更深处,依然跃动着油气生命的脉搏。
高高的天际之上,一架飞机无声飞过。瞧瞧手表,正是中午时分。我知道:这是一架从喀什飞向祖国内地的航班。
我也曾在这个时间坐过从喀什飞往南京的航班。
依奇克里克地区的“迪西1井”终获重大突破:仅仅是钻进中途的测试,呼啸的油气流就扶摇腾空,翻卷的地火映红了群山。
沉睡30多年的依奇克里克苏醒了,油气冲出地面的隆隆呼吼,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振奋,库车境内的油气勘探又拓现新的天地。
荒凉的依奇克里克,是生长历史传奇的地方。这里是南疆油气勘探的传奇,也是中国石油发展史中的一页传奇。
——朋友,你知道什么叫“地窝子”吗?如果你说NO,那么依奇克里克会悄悄地告诉你:“地窝子”,就是当年这里的石油人在结冰的地面挖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再铺上顶,就变成了一个供人居住的半地下式房屋。
——朋友,你知道什么叫“干打垒”吗?如果你仍旧说NO,那么依奇克里克还会悄悄地告诉你:“干打垒”,就是这里的石油人用水将泥土混合,再掺进杂草,垒起来的一间间简陋房屋。
就要离开依奇克里克了,我缓步走过寂静的废墟,如同走过一个世纪;在遗弃的油井旁,偶有驼队缓缓走过......
返回内地的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重又回到了依奇克里克。在那片巨大的废墟里,一孔孔遭尽风吹雨打的黑窗洞,无言地盯着我;旋风尖啸着掠过我身旁,奔向远方。在这里,我没能找到儿时曾经住过的房屋......
梦醒泪落,起身倚靠在床背上,思绪早已飞向遥远的天山腹地。
那里,有一片神奇的彩色群山,还有一片贮藏着丰富石油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