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1.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中医认为,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功效,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之目的。
二、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1.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2.所示效用及阴阳属性
四气
阴阳属性
所示效用
不良作用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等
伤阳助寒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
伤阴助火
3.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1.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
作用特点
功效
不良作用
临床应用
酸
能收
能涩
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倍子、乌梅、山茱萸)
生津(木瓜)、安蛔(乌梅)
收敛邪气
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涩
能收
能敛
收敛固涩(龙骨、赤石脂、乌贼骨)
苦
能泄
能燥
能坚
泄:通泄(大*)
降泄(苦杏仁、代赭石)
清泄(*连、栀子)
燥:燥湿(苍术、厚朴、*柏、苦参)
坚:坚阴(*柏、知母)坚厚肠胃(*连)
伤津、伐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甘
能补
能缓
能和
补虚(*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
和中、缓急、调和药性(饴糖、甘草)
解药、食*(甘草、蜂蜜)
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淡
能渗
能利
渗湿利水(猪苓、茯苓)
伤津液
阴虚津亏者慎用
辛
能散
能行
发散(荆芥、薄荷)
行气(香附)活血(川芎)
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
能软
能下
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
泻下通便(芒硝)
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脾虚便溏者慎用
芳香味
能散
能行
能开
化湿(藿香)辟秽(苏合香)
开窍(麝香)醒脾(佩兰)
耗气伤津
气虚亏者慎用
记忆口诀:酸收苦泄辛散甘补,咸能软坚散结,淡能利水渗湿。
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4.气味配合
(1)意义: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2)原则:①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②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3)规律:①气味均一;②一气二味或多味。
(4)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紫苏等;
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
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或清热燥湿,如*芩、*连等;
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芪、锁阳等;
苦甘(或甘苦)寒的药多能清热滋阴,如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等。
气味相异,功能不同
味异气同
麻*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
味同气异
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
药药小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