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中药
茵陈
一
简介
茵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为野生品种,也有栽培品种。
二
西医
茵陈蒿含蒿属香豆精。全草含挥发油0.23%左右,还含有绿原酸、咖啡酸、茵陈色原酮、甲基茵陈色原酮等,可以治疗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酒精性肝炎、泥沙样胆石症、新生儿*疸、慢性盆腔炎等。
三
炮制方法
春季幼苗高约3寸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入药。
四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五
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
主治:湿热*疸;湿疮痒疹。
六
相关论述
1
《神农本草经》
“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疸。”
2
《名医别录》
“通身发*,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3
《医学衷中参西录》
“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七
相关配伍
1.《伤寒论》:湿热*疸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2.《金匮要略》:湿热*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先食,饮方寸匕,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3.《外台秘要方》:*疸,身目皆*,皮肤曲尘出
茵陈蒿9克,栀子9克,石膏30克。上药先用水毫升煎前二味,煮取毫升。去滓取汁;再将石膏以猛火烧令正赤,投药汁中,沸定取清汁,分两次服。自覆令周身汗出,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进一服,汗出乃愈。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删)
策划/殷佩浩
审核/殷佩浩
责任编辑/汪玉倩
医瘤课堂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