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草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山东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
TUhjnbcbe - 2024/3/5 17:03:00

—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由于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所以,汉字的音和义,是汉语语素音与义的反映。在汉字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实际上是属于汉语的,唯有形,才属于汉字本体。汉语在没有汉字的历史阶段,仍然可以存在,用口语的方式,实现它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

正因为汉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正如前面说过的,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与保存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例如,中国周秦时代是汉语单音语词大量孳生的时代,词的派生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孳乳;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形声化趋势急剧发展,形声字大量产生。魏晋以后,由于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汉字的增长速度也就逐渐缓慢了。

而另一方面,汉字一旦产生,它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同时,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

尽管汉字与汉语相互依存,但是从本质上,汉语并不等同于汉字,它们是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在古代汉语里,汉字与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失误。

(摘编自王宁《汉字学概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们的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识字可能并非遗传因素,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好的识字环境。

B.在文字发生之初,为了消除在时间空间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帮助代话。

C.乡土社会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人与人直接接触,加上文盲多,乡民更倾向于选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D.古汉语中很大程度上汉字与单音节词对当,容易造成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的错觉,并将两者混为一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因此,费孝通对文字下乡运动并不赞成。

B.随着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