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草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汶川地震夹缝男孩郑海洋梦里的同学还是 [复制链接]

1#

“当我们这一代幸存的90后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与同龄人比较时,至少我也想证明自身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全文约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老北川中学的校门牌子,现在放在新北川中学地震纪念馆。新京报记者赵蕾摄

新京报记者赵蕾编辑陈薇校对王心

4月27日下午,郑海洋坐在轮椅上,重回新北川中学校园。他穿梭在从宿舍前往教学楼上课的学生中,任凭一张张稚嫩的脸投来好奇的目光。

路过操场,他瞥见七八个男生在草坪上踢足球,忽然开玩笑说:“真可惜,我都没来得及在新操场上踢个球。”

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位于北川老县城内的北川中学“L”型教学楼出现垮塌,全校遇难师生共人。郑海洋所在的级高一(2)班共69名学生,幸存者仅16人。

17岁的郑海洋身处废墟夹缝中超过22小时,在被救出的那一刻,他在缝隙中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露出一个笑脸,因此被媒体称为“夹缝男孩”。

▲地震中的“夹缝男孩”郑海洋。图片来自网络

幸存的同学中,还有为同学举吊瓶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李阳,“假小子”罗夕(化名),“街舞男孩”李明坤等。

时间流淌,从北川中学毕业后,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散各地,在不同城市中打拼,独自与过往做抗争、求和解,联络时断时续。

他们的人生轨迹终究因地震而变得与众不同。5·12越来越近,郑海洋感受到与高中期末考临近时相似的忐忑,好像到了要给社会交一份答卷的时刻,“对帮助和关心我们的好心人有个交代。”

▲新北川中学的宣传栏。新京报记者赵蕾摄

十年

“曾经以为,17岁,我会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下失去生命,而后,现在,我坐在轮椅上,用以前从来不可想象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

——郑海洋《废墟下的22个小时》

郑海洋家客厅书柜的相册里,还保留着地震时他在夹缝中比划胜利手势的照片。那时的他1米83,瘦高,平头,笑起来有着痞痞的喜相儿。

4月26日下午,初次拜访郑海洋时,他带着宽边方眼镜,刘海盖过眉毛,圆脸,嘴角浅浅带笑,显得斯文而内敛。

他端坐在轮椅上,因高位截肢,牛仔短裤沓拉出来一节。他调侃自己胖了,与那个笑容青涩的少年相差甚远,“但还是帅的。”(更多新闻,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