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草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味常见中药,蕴藏着孟子思想的大道理 [复制链接]

1#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说起艾叶,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它是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在门上的药草,也是养生热潮中艾灸保健的主角。而在几千年之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治家孟子竟然还将它作为论述思想的“教具”,传达出重要的人生哲理。

出处及概要

成语“三年之艾”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说,那些平时不得民心,却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三年以上陈年艾草来治疗一样,因为平时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书中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治活动。

成语寓于中医

成语引申出民间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在我国,艾叶被称为“医草”,是家喻户晓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叶不仅可以药用,鲜嫩艾叶还可以食用,与米粉或面粉调和做成艾糕是不错的吃法。很多地区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将陈艾和菖蒲悬挂在门户上“辟邪”的习俗。但艾叶最主要的用法还是用于灸疗,这是因为艾叶是为数不多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人们常说的艾灸,就是点燃艾条,“烟熏火燎”体表穴位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孟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仔细揣摩,发现将其中“七年之病”理解为慢性病很恰当,其“三年之艾”应理解为灸用艾叶,因为一些慢性病需要艾灸来调理。但古人为什么说艾灸要用三年之艾呢?

大家都知道,新鲜艾叶中含有较多的叶油,具有挥发性,燃烧后火力猛烈,不仅产生有害物质,还会灸伤皮肤,损伤经络,达不到慢火细灸,使艾热慢慢渗透到人体经络的作用。所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但艾灸用的艾草并不是越陈越好。有人做过相关试验发现,通风阴干存放一到两年的艾叶,因其还有较多的油脂存留,用手搓揉,很容易搓出绒团来。而同样存放五年以上的艾叶,由于油脂挥发完全,非常酥脆,一搓就全碎了,搓不出绒,也捏不成团。所以,一两年以下的艾叶和五年以上的艾叶,要么油脂过多,火力猛烈,要么油脂全无,易出明火,不能持久,均不能满足艾灸燃烧温和持久、药效随温熏和热力渗入机体的需要。特别是陈年的艾叶,由于一些药用成分的流失,也不适合灸疗,而三到五年的艾叶用于艾灸,却是很适合的。古人能脱口而出“三年之艾”,可见人们对艾叶和艾灸早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话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艾灸对慢性疾病的调理和治疗作用。艾灸是中医非常古老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因其疗效显著而延续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因为艾灸操作简单,艾叶易得,作为家庭保健之用非常合适,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家庭一般只需要艾条悬灸或使用艾灸器温灸就可以了。若是保健用,穴位的选择以关元、足三里、百会、涌泉、天枢等穴位为主。若是治疗用,可以由医生定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艾叶性温,一般湿热体质、实热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最好不要艾灸,或者体质改善后再行艾灸。

蕴含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和发现错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是真理发展的应有规律,这是为人类探索真理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只是要真理,总是能够经受住实践的考验,而一切谬误终归要为实践所否定。因此,只要客观世界在变,人们的实践与认识在发展,真理始终是不可战胜的。三年的艾草,效果好于其他年份的这一事实,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实践中证明,并为人们所公认的。这一事实的发现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人们通过长期反复实践发现的“真理”。

重磅推荐

想不想拥有一本带你每周学习中药文化、养生知识的实用日历?

想不想体验集“听”“写”“玩”于一身的融合出版创新日历?

“悦读中医融创”系列重磅推出本草健康日历——《丹青本草历》

以“丹青”为骨,“本草”为心,《丹青本草历》精选明代稀世本草图谱孤本中的53幅精美本草工笔画作,配以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从神话传说到历史逸闻,从功效解读到养生宜忌,带您畅游中药的文化世界。一本日历+一部手机,带您体验集有声书、中医趣味游戏、读者交流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出版日历产品。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往期精彩推荐RECOMMEND体内有瘀血的6类表现

鼻干、鼻塞、鼻痒、流鼻涕,古今名医这样治!

嘴唇干裂起皮出血,不只是缺水!可能是你的脏腑在求救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成语里的中医哲学思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邓玉霞*静曾宏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