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草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区精神四川印记丨老区精神在四川红色 [复制链接]

1#

川观新闻记者祖明远钟帆蒲南溪袁城霖燕巧

12月9日,镇广高速王通段项目,工人们正做通车前的准备。阳光下,仔细擦拭过的护栏红得耀眼,从高空俯视,犹如一根红色的“路标”,在川东北苍翠的大山间,格外清晰。

这段高速路连接通江县城与沙溪镇王坪村。后者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而知名,超过2.5万名红军烈士在此安葬。昔日,从通江到王坪,红军需要急行军一昼夜,现在驾车也要1个半小时,而高速公路通车,两地仅需40分钟。

这条路,一头连着过去,一头接着未来。当年,来自巴中、达州等地的数万儿女加入红军,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道路,舍生忘死。如今,每年上百万人来此重走先辈路,从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再出发。

这条路,一头系着老区,一头延向开放。向北纵贯大巴山、秦岭,接入陕西,变“蜀道难”为北向出川大通道,向南直至重庆、广西,带动巴中、南充、达州等川陕革命老区走向开放新格局。

几十年间,从土路到山间公路再到高速公路,通行条件越来越好,但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老区精神,从未褪色,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勇前行。

红色的种子

鼎盛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覆盖川陕两省23县1市,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无数巴山儿女投身革命,也在这片土地埋下“红色种子”。

在川东北采访中,记者常遇到名字带“永红”“建军”的当地人,其出现频率远高其他地区。老区群众也用行动印证——在这里“红色”从未褪色。

在巴中市南龛山顶,围绕在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周围,是由多块纪念碑组成的碑林。一面面黑色大理石石碑上,铭刻着13.8万名红军将士的名字。

这片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筹建者是一位瘦小的老人——今年86岁的张崇鱼。他从小听着红军事迹长大,用了30多年在全国寻访老红军的资料,用碑林的方式表达老区人民的情感。

各界群众到川陕革命老区红军烈士陵园祭拜程聪摄

“承王老风范,传红军精神。”达州市宣汉县清溪宏文学校群鹤楼顶,一行红色大字屹立了数十年。川陕苏区时期,“入党比建党还早的共产党员”王维舟在家乡宣汉县拉起了红33军,缔造了“一县成军”的革命传奇。如今,这所由王维舟于年创办的学校,赓续光荣革命历史,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巴山红军公园、王维舟纪念馆等红色遗址,每个学生都能讲好几则红色故事,还为来参观的客人担任解说员。

达州市神剑园二期项目柏在田摄

对老区精神的铭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

12月2日,在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新栽的果园里几个村民正在忙碌。

年,徐向前和李先念指挥红军在此歼敌1.4万余人。而昔日战场如今改造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亩的脆桃和枇杷。为卖出产品,村民不等不靠,筹资修建了14公里道路。“游客在参观纪念碑的同时,可以品尝水果,新引进的梨,其皮是红色,寓意红色土地结出红果实。”一位村民说。

广元市黄猫垭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展的引擎

大巴山的险峻,当年为革命提供了庇佑,但也限制了这里的发展。

向贫困“开战”,老区人民斗志高昂。“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一行字写在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骡马村村民李国芝的房屋墙壁上。为节约干活时间,即使在冬天,他仍坚守在山顶的窝棚里,鼓舞他的正是当年红军在此艰苦奋战的事迹。脱贫后,他仍然勤劳乐观。

巴中市通江县红军城文化特色街区程聪摄

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海拔余米。曾经,这里唯一通向山底的是一条仅供一人攀岩通行的羊肠小道。“村里先后有20多匹驮运货物的马摔下悬崖。”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回忆,历经三年,村民们从石头上凿出一条宽4.5米、长8.3公里村道于年春节前夕通车,随后又一鼓作气修建村社公路多公里。随后10年,罗盘村发展中药材3万余亩、年收入余万元。现今,罗盘村搭乘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的快车,村民吃上旅游饭,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元上升到1万多元,成为全县闻名的“尖山”小康村。

老区精神的“红色”文化与大巴山的“绿色”生态相映成趣,为老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年,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成立,吸引了外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