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刻
给张伯礼院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伯礼院士:
近日有几位朋友向我抱怨说,本来喝中药感觉精气神很足、抵抗力有明显提高,但家里人现在开始反对她喝中药,说央视新闻台每天滚动的公益广告中有您讲的「不主张吃中药来预防」,因此还引发了家庭「大战」。久不看新闻的我,打开了央视新闻,并回看了前几天的,确实如其所言。
喝中药可以预防疾病,这应该是一个中医人的基本常识。当我看到了您确实在央视新闻台说出了「不主张吃中药来预防」这句话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相信这种与中医理念和中医理论格格不入的话语,竟然是从您这样一个中医大家嘴里说出来。您在中医界德高望重,而且在国家多个顶级中医机构担任要职,您的一言一行对于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主张吃中药来预防”这句违背中医基本理念的话必将使国人对中医产生负面的理解。我也算是个中医人,一个中医晚辈,我按捺不住自己,在此,我想跟您说:你所说的「不主张用中药来预防」是错的,相反,喝中药是完全可以预防疾病的。
《*帝内经》中有多处提到中医「治未病」的地方。其后,唐朝名医孙思邈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倪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辨证论治,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端倪,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历代医家所说的「治未病」以及他们所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方药方法措施,其真实含义若翻译成现代白话,不就是相当于「喝中药可以预防疾病」的这个道理吗?
当代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说:「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叫预防医学,这其实同样也是在诠释「喝中药可以预防疾病」这样一个道理。
「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和瘟疫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喝中药可以预防疾病」的例子。远古的就不说了,这里就简单举两个离我们生活还很近的例子吧:
年的《羊城晚报》报道,非典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拟出预防SARS的中药通方,医院煎好中药汤剂,免费提供给大学师生、医院职工及患者家属,几千人服用后,无一人感染。国医大师邓铁涛说,医护人员的预防是靠吃中药,靠吃中药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患者也主要是以中药方法治疗。该院收治了73例病人,创造了零死亡、零转院、零医护人员感染、零副作用的四零记录。
年汶川大地震时,中药大锅汤在某些灾区也有效地控制和防止各种流行病的传播,一时传为佳话。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人捧之为圭臬的养生治病理念。这个「正气」,其实,就是人体的阳气或者叫人体的免疫力;「邪」就是「病邪」。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都清楚,这个阳气和免疫力,是可以通过喝药或者一些药食同源的东西来保持和提高的,从而使我们的身体不会或不轻易被病邪,包括病*所侵入感染。
就在这次武汉肺炎爆发后,笔者就在朋友圈和公号上给大家推荐由「生姜、枸杞子、大枣、北沙参、麦冬和陈皮」的食疗方,很多人反馈说服用后人没那么怕冷,身子能暖起来,感冒或咳嗽的症状可以减轻或痊愈,甚至有些感冒发烧的朋友也用此方化裁加减,煎服后退烧。
年12月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