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华9条
1、不管从事的工作是不是喜欢,我都会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坚持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然后就一切归零,下山,从头开始做另一个。
2、创业就跟生孩子一样,做了一定不会后悔。
3、如何做一个重大决定?第一,头脑证据。第二是心灵证据:心里愿意不愿意?第三:直觉证据,直觉对不对?第四,是环境中出现的证据。
4、无所作为型和冒进鸡娃型的家长,其实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他们其实都很爱孩子,但是都不相信孩子。如果相信孩子,就不会走两个极端。
5、教育不能刻舟求剑,家长需要独立思考。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导致教育思想上有偏差,有偏差就必致恶果。无论是对于家长、孩子,还是创业者、员工、老板等,我都觉得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力。缺少独立思考,害处很大。
6、犹太人说:父母给孩子的依赖,就像一根儿绳,你把他吊在那根绳子上,他就始终抓着。敢于训练独立能力的家长,一定要把绳子剪断,让孩子跌落在坚实的大地上。
犹太人几千年来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独立思考,不轻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生存策略。
7、恕我直言,我觉得中国家长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了。
8、那到底怎样才能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第一点,一定要相信自己,第二,一定要有质疑能力。“不唯书、唯教、不唯上。”
9、很多障碍,看似是由于环境或者其他人造成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原因。如果把“自己”这个障碍给敲掉,那真的会亨通很多。这障碍是什么呢?自我为中心。
以下内容为武卿在慈怀读书会所做讲座实录,略做编辑。
武卿
很高兴做这次讲座。工作人员告诉我说,你们的用户是知识女性为主,所以今天晚上我针对的就是知识女性。讲一些东西,传播出去显得特别地高大上、给自己贴金,但是对大家没有用——我觉得这样不好。浪费他人时间是不道德的。所以,今天晚上,我希望能够讲一些接近我们工作和生活真相的东西,能够真的对你们有用。
一、武卿:前教育工作者+媒体人+跨文化管理者
在这个之前,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武卿,是奇霖传媒CEO,《全力以赴》这本书的作者。我身上有两个标签,第一个标签应该是母亲,另一个标签是职场女性。
在职场,我这么介绍自己为好:第一,是个前教育工作者,老师出身,没准今天还有我的学生在听课,因为她们有很多人也是职场女性,还有的人已经当了妈妈。
第二:视频媒体人。离开教师职位之后做主持人、播音员,然后做调查记者,在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后来开始做节目研发--创造力得有地方释放。在传媒这个领域,我主要做的就是节目主持人、调查记者,节目研发人。能做研发,能做创作,同时也能做运营的人,在传媒界尤其视频媒体界,是非常少的。感谢过去吃过的苦,我是被磨练出来的。
第三:跨文化管理者。年我创办的奇霖传媒正式运营之后,一直在做跨国项目。我们做的所有大项目,包括最初的《硅谷大佬》,后来的《环球链》、再后来有《环球大佬》,都是跨国项目。还有环球大佬奇霖会——嫁接中美以色列创业者、投资人的这么一个组织。
以上所做的这些,都需要跨文化管理能力,虽然我的英文不太好,去哪儿都得带着翻译,但我依然坚持做这个事儿--虽然因为疫情,我们的国际业务严重被影响,但是我想,未来十年公司会持续做国际业务,我们需要不少可以做跨文化管理的优秀管理者。这是一个顺心、顺趋势而为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也在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跟一些与文化和科技有关部门合作过,给他们做推广大使。
奇霖传媒CEO武卿
二、特质:勇气+做选择的四个证据
过往的职业模式,我自认为是一个不停上山下山的过程。不管从事的工作是不是喜欢,我都会去做,哪怕不喜欢,也会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咬牙坚持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做好后,就一切归零,再从头开始。
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我从事了几份工作,有老师、节目主持人、播音员、调查记者、节目研发人员,直到归于正途也就是我的使命——创业并亲自担任CEO。
创业之初,我们公司主要是聚焦科技,报道及嫁接中国、美国、以色列优秀的科技资源。科教不分家,我看到了科技发达地区的教育的力量,所以公司在年3月份确定未来要设立教育板块,两年过去,教育板块正在逐步进入轨道。
要说过往,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或者说对我自己有好处的,我觉着主要有两点。
(一)勇气
1、受苦的勇气
在央视工作时,我觉得还是非常地辛苦,经常半夜三更去干活,凌晨才回来。但创业之后,创业的苦跟当时的苦比起来,那真的是大太多了。有人曾问我,你后悔创业吗?说实话,肯定不后悔。创业就跟生孩子一样,一定是你生了不会后悔的。你怀孕的时候可能会想东想西,有各种担心,但等到把孩子生出来,就一定会特别开心,怎么可能会后悔?
2、有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
我记得在《焦点访谈》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做一个叫揭露黑诊所的节目。当时,在北京周边三不管的地方,有很多黑诊所,它们那儿的药也不安全,医生也没有行医执照,给大家的看病就诊带来了很多风险。
为了给这个节目拿到足够的证据,我当时是撸起胳膊在那个黑诊所打了一针,这让我们的摄像觉得非常不理解。当时我还没有孩子,还有那个勇气,现在有了孩子,可能这个勇气就会打折扣。
在黑诊所里冒险打一针,这个风险我当时是很清楚的,但是当节目制作到那个程度,已经拍了那么长时间,就必须得做,所以我就真地去做。前不久做了一个公益活动,给在场的孩子们无意中讲到这个事,我看到八岁的儿子心里很不平静,很明显在替妈妈担心,但脸上还在拼命克制。我就有点后悔自己不该说,因为说时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过去跟父母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回头一想,这确实是非常难忘的一幕。在做调查记者的过程中,还经历过被关押、被送花圈、被网络围剿等许多事,这都是一种风险,都需要勇气。不独是我如此,几乎所有的调查记者都如此。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中国最好的调查记者,那些数一数二的调查记者经历的困难和苦难,远在我之上。
3、有没有承担失败风险的勇气
从央视出来时,确实有很多机会,比如,当时有个私营电视台,请我去做副台长。因为我没做过,所以还挺想挑战,我就是喜欢挑战,不喜欢寻常路、老路。那到底要不要去?就在这个时候,投资人找到我说,你要不要出来创业?我想了一个礼拜,把前后左右权衡了,然后跟先生打了招呼,我们一起商量。最后的决定是,要。
大家说,创业是九死一生,虽然我觉得还到不了“生死”那步,但它的起伏确实是大且多的,可能很多次都会挣扎在失败的边缘,比如疫情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再比如我们公司在年做了一个战略——连接中国、美国、以色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它是要冒风险的。那权衡好之后,要不要去做?最后还是决定去做。我觉得这个也是需要勇气的,勇气确实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你的工作,比如调查记者这工作你做不做?如果做,你是一个女的,你能不能承担这种风险?包括创业这件事儿,拿了投资人那么多钱,人家是真金白银地投给你,那你遇到困难了,遇到打击了,一级打击没有关系,三级、五级、七级都能扛,那遇到十级打击或者那种非常致命的打击,你还决定要做下去吗?我负责任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而且这个不放弃从来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我觉得人生啊就是这样,得踏实朴素,充满勇气和朝气。别看别人和周围环境如何,就看你自己。不虚张声势,不虚浮,那会把自己玩死--我见过太多人,男的女的,做大小生意的,其实败于内心的张狂和由此而来的虚浮,也因此,我很警醒于这件事。勇敢确定什么事,就像个农民一样老老实实干,别太在乎姿势好不好看。
我的好朋友赵普,他是非常厉害的主持人,后来做了投资人和中国匠人大学。他给我的新书《全力以赴》写推荐语,給我乐坏了,他说我是中世纪农民,哈哈。赵老师的语言能力,真是太有天赋了。夸我的我就拿掉了,大家看看“损”我的--除了公司是作坊这点,别的都好精准:
“她是一名创业者,一名商业观察家。她见识过什么是卓越,什么是品质,什么是值得追寻的梦想。但回过头来,她还可以像一名中世纪的农民那样,苦心经营着一间名叫奇霖传媒的作坊式企业。我将这一类创业者统称为匠心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武卿,那她就还是一名记者,一名忠诚于自己信仰的时代记录者。她文字里流淌的爱恨常常超越一人一事,有人说这叫做“从月亮看地球”,我说这是人神对望,不信你打开书看看。“
(二)做选择的四个证据
虽然我是左脑发达型的人,因为做调查记者的人经常分析,就像分析师一样。但是我的大战略、公司的战略或是我大的人生选择,都不是用“脑子”想出来的。
曾经想过,比如说,我们要不要在科技之外做一些教育?那我从年的12月底正式开始做研究,花了很多时间去想和研究,但两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法决策,因为这个事情非常复杂,要分析很多的参数和维度。最后我还是问我的心,有一天我的心忽然就开了,说,一定要做。因为我是学教育的,我知道怎么教育一个人,同时我又是一位妈妈。这件事儿对我来说,完全是听从“心”的声音。
我有很多投资人朋友,一类投资人说,他们做决定就是靠左半脑,一点感情都不带,完全是靠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就是要做分析。另一类投资人,他们的做法很奇怪,但我觉得命中率还挺高的。他们说,一般的决定、中等决定,都是靠理性、分析,但是也有一些取得巨大成功的,就是靠他们的“心”,当他们就是想投那个人时,就投了。
那么我想给大家支一个招,你可能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选择,比如,这个人嫁不嫁?这个婚离不离?这家公司要不要投?以及要不要创业?要不要离职?总而言之,人的命运是由你在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做的最终选择来决定的。
那么,我做重大选择时,会有一个基本的模型,就是要有四方面的证据。
第一是头脑的证据,就是我要去分析。第二是心灵的证据,就是我心里愿意不愿意。第三是直觉的证据,就是我的第一感觉,直觉,对不对?第四是环境的证据。比如说,去年我们公司曾经面临过一个“到底要不要做投资”的问题,那这件事就是四步证据都有了我才拍板说,将来要做投资。
此外,我觉得过往我做的那些算是成功的事儿,其原因都基于一点:就是决定做一件事后,一定不会理会周围那些噪音、杂音。比如说,创业后的第一个项目《硅谷大佬》一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说你拿了钱了,你应该做一个短视频,不应该做长视频——因为那时短视频已经开始兴起,但是我却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要去实现当年的目标,就必须做长视频,必须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最后我觉得:想明白了,分析清楚了,就听自己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卓越。
那一年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各种诱惑铺面而来,我觉得简直是上天派来考验我的定力的,但最终忍住了。我们一年就做了一套片子,六集的《硅谷大佬》,最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件事儿,用我新书的名字来讲,我觉得就是《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以命相抵来做,就是靠这么一个全力以赴和追求卓越的劲儿,这件事才算做成了。
事成之后,不但融到资,也得到了很多媒体的报道,包括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总而言之,这件事情带来的惊喜是在意料之外的。所以,我当时总结了一句话,叫“一事精致,可得丰盛”。
我们作为职业女性,作为妈妈,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要慎重做每一个选择。职业上,最好只做一件事儿,然后把这事儿做出花儿来,追求卓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是一种跟我们的身份角色和我们面对的处境比较匹配的模式。
以上就是我的故事,提炼一下,我觉得就是勇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并追求卓越。
三、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害处太大
接下来,我想讲很多朋友比较关心的,与独立思考有关的内容。我要给大家先讲一个反面案例,可能这样的例子你们听的不多,但是确实有不少人是这样的。
1、教育不能刻舟求剑,家长必须独立思考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一些父母已经开始为自己最初的教育理念感到后悔了?我有两个朋友,虽然她们彼此不认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方,但她们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她们告诉我说,“武卿啊,我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我说,怎么会说这么严重的话呢?再怎么也不至于说失败吧?
其中一个是我一位男性朋友的妻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家住北京海淀。她说,孩子上的是北京特别有名儿的私立幼儿园,那个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看是根本没有问题的,也是国际化的或者说蒙特梭利的。但是你知道吗,很多优秀的概念在执行上会走歪。用大白话说就是,这家园倡导孩子“自然生长”(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个自然发展),所以孩子在学龄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就是玩儿着过来的。等孩子上了小学,一看周围其他龙筋虎猛的各色小孩,她就傻眼了,是真的后悔了。
我说到底后悔在哪儿?她说当时听了一种理念,说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学龄前的儿童最好不要学知识,所以孩子就在幼儿园这么玩儿过来了。
我就觉得,这件事情怎么会这么奇怪呢?这种无所作为型的家长的案例你们可能听得很少,而听得更多的是鸡娃型的家长。
无所作为型的家长不是无为,无为和无所作为不是一回事。我想说是,无所作为型家长他可能确实不是主流,但也确实存在。无所作为型和冒进鸡娃型的家长其实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他们其实都很爱孩子,但是都不相信孩子。因为如果相信孩子,就不会走两个极端。
我要说的重点是,他们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我们中国家长非常欠缺的地方。对于孩子到底能不能在学龄前学知识这件事儿,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确实是对的,但问题是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并且差异非常大。
我就见过一个小孩,是我一个浙江宁波朋友的孩子。年还是年我去采访时,她爸爸就告诉我说,虽然才四岁,但这个孩子特别爱读书,家里人不让她读,怕她眼睛受不了,可她就是特别爱读。我一听就特别有兴趣,说让我见见她。见到她时,我就说,读书有什么用呢?她说,嗯?不读书怎么行呢?不学知识怎么行?一个四岁的小孩就懂得这些,着实让人惊喜。
我想说的是,人跟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教育这事儿不能刻舟求剑,不能一听谁谁谁是这样的,就效仿了。这个专家是我崇拜的,我就听他的;那个妈妈她们家孩子教育的很好,我也学她的教育方式,但她们家孩子跟您孩子是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所以我想说的是,教育不能刻舟求剑,家长需要独立思考。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导致教育思想上有偏差,有偏差就必致恶果。
无论是对于家长、孩子,还是创业者、员工、老板等,我都觉得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害处太大。